达梦教育梦想社区

标题: 《梦想如何成真》典藏版 (22)4.2如何让梦想起步?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青山焱    时间: 2012-9-6 08:36
标题: 《梦想如何成真》典藏版 (22)4.2如何让梦想起步?
二、       如何让梦想起步?

梦想只有转化为可行动的目标,才可以迈出第一步。



现在选出在你一生中每个领域对你最重要的四个目标。从你所列出的目标里选择你最愿意投入的、雀跃欲试的、能令你满足的四件事,并把他们写下来。



核对你所列的四个目标,是否与PE-Smart规则相符。


PE-Smart是什么呢?
file:///C:/DOCUME~1/ADMINI~1.ICB/LOCALS~1/Temp/msohtmlclip1/01/clip_image002.gif
PE-SMART 正面;共赢;明确;可衡量;自立可成;有满足感;有时间限制


1)  P-Positive  正面词语
用肯定的语气来预测你的结果,说出你希望的而非不希望的。比如,不要说“我希望父亲不要骂我。”,可以写成“我要与父亲和睦相处。”这是为什么呢?
你关注什么,就会得到什么,你抗拒什么,你也将收获什么。用负面面的词汇,最终你将收获负面的内容。 也是吸引力法则的作用效果。



2)  E-Ecological整体平衡(共赢的)
你的目标是否损害你周围的人,是否对社会有利,有没有违背法律?这一条决不是可有可无的。当我们的目标是对自己及他人有利的时候,我们称为双赢,当我们的目标对自己、他人和社会有利时,我们称之为三赢。
    三赢是使你的成功持久的关键,我们可以通过一时的欺诈得到自己所要的,但我们不可能长久的这样做,诚信与良心,是一个温柔的枕头,也是人生美满的重要基石。
许多富豪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金钱,可是他们并无法安心的享受他们的财富,这条 正如梦想成真之路的理念之一:
帮助别人成就自己。你的目标和他人目标相统一时,你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,也更利于你目标的达成。




3)  S—Specific:具体的
“做一个勤奋学习的人”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,“学习更多管理知识”,更具体一些,但是还是不够具体,“学习更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”,又更具体了一些,但是还不够具体,怎样才更具体呢,要加上第四点:M。



4)  M—Measurable :可衡量的
而要可衡量,往往需要有数字,把目标定量化,“读三本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典著作”
就更具体了,因为它有数字,可衡量。,如果将其明确为 具体哪三本书的名称就更加具体了。



5)  A-Achievable :可实现的(自立可成的)
设定主动的目标,而不是受外界的控制,比如,你写的是目标“我希望女友对我好一些”,这就是由女友来决定你的目标是否达成,这不是主动的目标,也不一定可以实现,需要转化为可行动的目标。可以修正为“我要用行动来改善与女朋友的关系,每天给她打个电话,每周送个小礼物。”这样主动权就在自己手里了 就容易实现。

这个强调主动,不受外界影响,传统的SMART原则只简单说明目标是可以实现的;这个A同样有可实现的意思,这个可实现 需要和现状分析后得出。



6)  R- Rewarding :有满足感的(值得的)
这个目标能够为你做到什么?答案是目标所代表的价值。这份价值必须满足你的一些深层需求。比如可以证明你是什么样的人。你能为他人带来什么?当你达到理想的结果时,想象达到目标时的视觉、听觉、感觉上是否足够强烈?越强烈越有推动力。比如“我要成为一个资产10亿企业家”代表着“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、我是一个坚毅的人,我能够带来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,一提起这个目标我将热血沸腾”。这是很多目标能否坚持的源动力。 很多人订立的目标 不能坚持 源于没有那份内在的感觉
这个原则和传统SMART原则中的R也是有差别的.

7)  T—Timebound有时间期限的
目标要有时间限制,多长时间内读完三本书?对我来说,一般是三天,最多不超过三个星期。根据你的实际情况,可以是三个月,可以是六个月。
因此,加上时间限制后,刚才的那个目标最后可能变成:“在未来三个月内,读三本人力资源管理的经典著作(具体书名)(每月一本),并就收获和体会写出三篇读书笔记(每月一篇)”。


实践:
现在给你六大领域的终极目标找出理由并核对是否符合PE-SMART原则。
★明确目标实践表

类型
目标内容
实现目标的理由和重要性
是否相符
事业工作
  
  

  
  
修养知识
  
  

  
  
爱情家庭
  
  

  
  
财富
  
  

  
  
人际关系
  
  

  
  
休闲健康
  
  

  
  



点击 这里 下载《梦想如何成真》全书




欢迎光临 达梦教育梦想社区 (http://bbs.admway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